>>更多的細節 (Maybe)
>>更多的厚重 (Maybe)
無法形諸文字的感覺對我來說是痛苦的,那是一種寂靜卻聽得見聲響,凝視直至窒息
的生命呼吸,吞吐間,因為太過想望,輕敲耳傍的、撫慰膚隙的,皆以最折磨的熱情讓記
憶經由影像駐足,持續燃燒,並厚實了溫度......然而,最終不是歸空了無,而是那充滿孤
寂、冰冷卻又真實的人生異境。
一月十五日,和一群好友到加力畫廊看郭英聲個展,個展展出「記憶中的風景」和「
隱藏的記憶溫度」兩個系列的作品,是郭英聲一九八零到九零年間旅歐、日的創作,加力
畫廊簡潔的空間,平整細緻的框裱,以及自然裸露的舊建築結構巧妙地牽引出那些看似隨
意,卻早已定格、放大的騷動氛圍,因而作者的浪跡在此有了最深刻的呼應。鏡頭前,隔
層濃霧,有著季節蕭索的荒涼,刻意洗黑、曝光不足,反而極盡黑白照深邃蒼茫的美感,
鏡頭後,反映作者當下心象的,是一顆為焦慮尋求寄情,在無垠盡頭找尋出口的心,心境
之轉換,在最重要的時刻留下極為珍貴的切片。
關於心境的轉換,二月份以郭英聲個展為封面故事的印刻,有篇張正霖評郭英聲作品
的文章(筆者註:《原點--讀郭英聲》),提出了有趣的影像思考,他說:「郭英聲似乎
慣於藉由兩種景象呈現他的憂傷詩學:一是自我封閉的空間,一是無垠開放的空間。意境
一樣的寂靜。......這兩種空間在郭的作品中是沒有連結點的,甚至不存在由封閉空間轉向
開放空間的圖像,這是否隱喻著作者的心境,總是在這兩種狀態中擺盪?」
我們無法推知創作者真正的內心思維,但一些近景和框景的構圖,的確讓我想起自己
執著的眼睛,宛如孩子氣的任性與固執,好奇與失落,那樣地盯著某個角落,被人輕易經
過的一隅,就在那寧靜單一的律動中,轉移到下個視線的希望......,不過,每一次成長或
許多少帶著些許的滄桑與感慨,攝影家張照堂就曾說,人年紀大,免不了往開闊的地方看
,而活著就是嘗試的一天 (3/6 Epson座談),郭英聲寂寥廣闊的無聲之境,似乎為沉重
卻又需灑脫看待的人生歷程,做了一次最佳的詮釋。
這期的印刻透過賴香伶與郭英聲的對談,還介紹了他的創作動機、六七零年代的時代
氛圍與藝文滋養、郭對攝影與自我主體追求的看法,及一些藝術評論和創作歷程的淺談,
此外,展覽的作品也幾乎悉數刊登,這些對於一個駱以軍所稱之的經驗匱乏者的一代,是
一次內心難得的深沉觀照,雖然沒到過作者所攝的那些地方,沒經歷過那樣禁錮封閉的年
代,不置可否地它卻使我想起了過去孤獨憂鬱的時刻、沒有出口和方向的莫名焦慮、求學
時代那些神秘、叛逆有點理想性的小小聚會......,原來,影像疏離的背後,注入的是--
更多的自己。
>>以下照片和第一張照片摘錄自二零零九年二月份印刻雜誌
- Mar 04 Wed 2009 21:48
更多的自己‧郭英聲個展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